为贯彻落实《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教育部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2014﹞3号)和学校《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浙理工研﹝2014﹞20号)等文件精神,加强我校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实际,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目标和总体思路
(一)建设目标
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国家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部署,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任务,构建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且具有我校特色的,以学位基本要求为核心,涵盖生源、培养、学位论文、就业等重点环节质量要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二)总体思路
按照“标准先行、协同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完善符合我校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体现学校学科特色与优势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术机构、导师和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和综合改革,培育发展性、全员育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形成全过程协同育人的质量保证和监督机制。
二、建设内容
(一)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1.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按照学位授权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制订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的学位基本要求。
2.根据学位基本要求,统筹考虑分层分类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和就业等环节的质量因素和具体要求,完善全过程质量标准和运行管理规范,定期开展诊断式的学位点评估,构建各学位点的质量自律机制。
(二)提高生源质量
1.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提高复试成绩占录取总成绩的比例,适当扩大导师自主招生的权力,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的考察,积极推进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和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实施。深化和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试点推行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构建多样化、多层次符合博士研究生招生规律的机制与模式。
2.完善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把生源质量、科研经费、研究成果、培养质量及就业情况等作为指标配置的重要因素,确保招生指标向生源好、培养质量高的学位点倾斜。
3.建立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激发学科和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宣传方面的自主性,强化导师负责制,通过学科的对外交流、学术活动,突出宣传相关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不断吸引优质生源。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构建一个集约、资源共享的招生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媒体宣传、咨询会的作用,为考生提供服务与指导。
(三)完善培养方案
1.明确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标准。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设置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坚持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以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与实践性特点,重视实践育人环节,注重全面提高研究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规范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制订专家论证和逐级审核制度,培养方案由学科或专业类别(领域)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在组织调研和研讨基础上拟订,并组织校内外相关学科(专业类别或领域)专家进行论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和论证必须有行(企)业专家参与,论证通过后按学校规定程序审核通过后实施。
3.加强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建设工作。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依据,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设计和整体优化工作。作为教育部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高校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
(四)加强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
1.加强课程教学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学校课程教学有关规定,加强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和评价,适时制定学校评教评学方案并实施,加强对课程教学质量的监测和评估。
2.加强实践教学规范管理。切实落实专业实践管理举措,不断研究完善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性方案。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督查和评价,规范专业实践环节计划制定和总结考核工作。
3.加强学术活动规范管理。加强导师和研究生对学术活动(包括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等)在研究生培养过程重要性的认识,严格执行学术活动预告和考核制度。
(五)健全学业预警和中期考核机制
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管理信息系统作用,实现研究生学业进展情况实时分析监控,健全学业预警机制。做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前研究生学业中期评价工作,严格执行博士候选资格考核制度,有效发挥学业预警和中期考核机制的分流和淘汰作用。
(六)强化学位授予质量控制
1.加强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完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制度,对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严格的专业背景审核,确保选题质量。中期检查中注重发挥导师指导作用,对学位论文研究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完善抽检制度,学校随机抽检开题报告书面材料,组织中期检查抽检报告会,将抽检结果作为学院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2.完善学位论文评阅制度。完善学位论文校、院两级双盲评审抽检制度,各学院须开展院级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完善学位论文全面评阅制度,对于未参加双盲评审或通过双盲评审但评审专家人数未达到学校要求的硕士学位论文,由学科或专业类别(领域)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按学校有关规定聘请校内外专家对学位论文进行评阅,确保学位论文质量。
3.强化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管理工作。坚持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定稿制度。加强学位授予工作管理,严格执行校院两级审核、学位委员会审定制,坚持标准,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确保学位授予零差错。
4.建立健全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定期对硕博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进行抽检,送校外专家进行质量评价。抽检结果在全校范围内公布,纳入年终考核体系,并与导师招生资格挂钩。对于抽检结果不合格的导师和学院,进行质量约谈,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七)完善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教育长效机制
健全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教育机制,聘任知名专家担任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团成员,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纳入研究生培养计划。建立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全程化机制,将学术道德规范考试纳入新生复查环节,要求研究生新生在始业教育等必修环节完成学术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测试。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加大惩处力度。
(八)强化奖助体系成效与就业质量
1.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按照“全面惠及、激励导向”的原则,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岗位助学金等奖助制度,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认定与资助制度,完善助学贷款政策;建立研究生出国(境)资助制度,提高研究生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实施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励制度,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潜心科研,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学院和导师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完善研究生就业工作考核机制,将就业工作与招生指标分配挂钩;加强就业指导,明确学院在研究生就业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研究生尽早明确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加强研究生创业教育,培养研究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鼓励研究生自主创业,积极开拓研究生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为研究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引导研究生结合国家需要和自身所长,到基层、西部和国家重点行业去建功立业。
三、体制机制建设与保障
(一)组织机构建设
1.设立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委员会和各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招生、培养、教育教学改革、学位点建设和培养质量管理等工作。学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委员会下设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分委员会,按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分别设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2.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的管理职能。学校设校、院两级学位委员会,并对校院两级学位委员会的职责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其有效工作,加强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确保学位授予质量,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研究生部和学院须制定相应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计划,并切实加强建设与组织实施,确保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研究生培养督导组的作用。充分发挥校研究生培养督导组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督查、评估、指导、咨询和调研等作用,及时公布有关督查结果,积极促进管理规范与创新,加强学术督促和指导工作。
(二)队伍建设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其指导与育人作用。完善导师遴选标准,规范遴选程序,加强导师聘任管理,积极推进以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工作实绩为标准的导师动态评聘与考核管理,优化导师队伍。坚持实行新聘导师上岗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导师到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先进单位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导师定期培训。每年度发布导师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为导师的招生资格确认、评优、招生指标分配等有关事项提供参考依据。健全导师问责制度,对于在教学或培养环节出现问题的导师,视不同情况采取质量约谈、追责、限招、停招、创新项目限立项等方式。
2.推进管理队伍建设。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研讨,不断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形成一支稳定、精干的管理队伍。研究生教育管理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三)教育条件建设与保障
1.加强研究生教育支撑条件建设。加大研究生教育建设经费投入,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奖助体系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的教学科研与实验设施、图书资料、网络环境等方面条件,优化研究生创新研究环境。
2.加快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全程信息化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健全研究生教育信息公开平台,建立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定期发布制度,同时邀请社会有关方面参与质量监督,定期吸取用人单位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促进各学位授权点质量自律。
3.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研究生培养工作规范和质量管理制度;强化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营造良好学风,形成体现学校发展定位、学术传统与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文化。
(四)完善师生创新激励机制
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校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对创新点突出的研究项目进行经费资助,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奖励,完善创新研究激励机制。
(五)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机制
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和质量标准,建立学位授权点定期自评机制,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自我诊断、分析和评价,改进学位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引入第三方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形成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